枣庄市政协欢迎您!

重要文件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学习园地 > 重要文件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2016年9月21日

来源:枣庄政协阅读:7次时间:2016-09-23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

(2016年9月21日在市政协九届27次常委会议上)

枣庄市人民政府

 

主席、副主席,各位常委,同志们:

近年来,市政协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全力支持政府工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主席、副主席和各位常委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简要通报一下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请提出宝贵意见。

一、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宏观经济更加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面对枣庄“既要稳又要快、既要转又要赶”的特有压力,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引领发展新常态的主线、把抗下行稳增长作为最紧迫的阶段性任务,秉持“干在当下、成在实处”的理念,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趋优、优中有新的基本态势。

(一)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45亿元,同比增长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7.5亿元,可比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7亿元,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24亿元,增长9.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3494元和6660元,分别增长7.2%和8.8%。经济指标增幅有快有慢、有高有低,同全国、全省大形势基本一致。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突破40%,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2︰50.6︰41.2。二是新兴产业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75个百分点;互联网产业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互联网小镇已签约注册企业72家,入驻运营21家。三是发展新动能加速聚合。市场主体更加活跃,新登记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分别增长14%、62%;创新驱动能力持续增强,目前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40多家。

(二)工业提档升级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抓项目、强后劲。推进265产业集群培育工程。联想控股化工基地一期投产运营,新上60万吨甲醇二期项目,拉动煤化工高端产品占比提高7.2个百分点;中材科技锂膜材料项目一期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锂膜材料生产基地;联润色纺纱项目一期投产,成为全省高端纺织示范基地;突出抓好一级主干网络、鲁南数据中心、中国联通云平台资源池建设,稳步推进政务云、工业云、数据共享平台等应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抓帮扶、促发展。持续加大领导干部帮扶企业帮包产业力度,建立了定期调研、问题解决、调度通报等工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融资、引才等难题120多个,受到了广大企业的一致好评。充分发挥接续还贷资金作用,今年以来滚动拨付资金3.2亿元,受惠企业超过100家。三是抓技改、优结构。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91亿元,增长30%,高于全市投资增幅22个百分点,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55%。全市过剩产能化解率达到75%,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轮胎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0%、60%、98%、82%,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5.5%、62.1%。四是抓品牌、提品质。设立了品牌发展基金,强力推进品牌基础建设、供给结构升级、需求结构升级“三大工程”。目前全市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山东名牌产品46个;中国驰名商标15件,山东省著名商标71件。

)服务业提速做优取得新成效。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业、商贸批发为特色的生活性服务业和以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高端化发展。一是整合资源促旅游业做大。以台儿庄古城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推进重点景区“串珠成链”,加快旅游业发展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950万人次、增长9%,旅游总收入72亿元、增长14%。台儿庄古城“五一”假期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成为旅游新热点。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新亮点。枣庄万达广场、奥特莱斯购物城、鲁南铁水联运物流园、市社会福利(养老)服务中心二期等项目稳步推进,全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1.7%。三是金融业发展取得新成绩。积极引进异地金融机构,威海银行确定在我市设立分行,国泰君安枣庄营业部正在筹建。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做优做强,枣庄银行菏泽分行正式挂牌营业。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09亿元,较年初增加28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20亿元,较年初增加184亿元。企业上市取得重大突破,丰元化学股份在深圳中小板上市,成功登陆A股资本市场。四是电子商务成为消费新主力。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重要抓手,以互联网小镇作为龙头,以枣庄市电子商务产业园、滕州鲁华大学生创业园为两翼,打造高端、高效的电子商务发展平台。纺织服装、机床机械、煤化工、农特产品、童车童床以及外贸产品6个产业的电子商务呈现启动发展态势。阿里巴巴“农村淘宝” 滕州市县级服务中心、苏宁农村电商网点加快布局。荣获“互联网+”2015年度中国网络零售百强城市称号。

)农业提质增效取得新进步。以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高效化水平。上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88.01亿元,增长3.79%一是示范区集聚效应凸显。上半年,全市首次认定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园3家、生态园8家、标准园16家,初步形成以“园区带基地、企业联农户、产业兴乡村”的发展格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考核的24项指标,统计得分达到70.02分,比上年增加2.23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程度达到93.36%二是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主导力。大力推进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市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4994家、854家,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52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49%。市级现代农业示范镇达到38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39个。三是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初显。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和农产品放心品牌,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与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有效期“三品一标”总数达到286个,总产量达361万吨,占全市食用农产品产量47.6%;全市有效使用“三品一标”农业龙头企业达164个,产品267个。

)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实施新型城镇化暨城市工作系列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更加注重以工带农、以农促工、城乡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规划引领作用更加强化。坚持全域规划“一张图”,统筹中心城区、区(市)城区、小城镇、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编制完成全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人口市民化规划,扎实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城市建设。二是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1.2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了新城文体中心各场馆主体工程,实施了和谐路、民生路南延等一批道路建设工程,新城金沙江路片区综合管廊工程纳入省级试点。新建改造各类市政公用管网107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7%。扎实推进“气化枣庄”工程,已有48个镇实现通天然气。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项目5729套,基本建成9760套,完成目标任务的126%,货币化安置率达到50.5%。开工建设老旧小区整治项目49个、完成18个。全市新增绿色建筑项目44个,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三是城市管理更加精细。着力推行城市网格化、数字化、属地化管理,打造了“市、区、街、社区四级联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体制,构建起纵到底、横到边、无缝隙的管理网络。完善全民参与机制,依托市区两级数字化城管指挥平台,创新市民“随手拍”等形式,市民除了通过“12319”城市管理热线外,还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城管问题投诉、举报,提高了信息反馈和问题处理的效率。四是镇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上半年,全市共完成镇村建设投资33.7亿元,同比提高15%。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638户,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任务目标;有2个镇获得省“宜居小镇”称号,4个村获得省“宜居村庄”称号。推动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截至6月底,共完成改厕4.5万户。四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30.7亿元的庄里水库项目完成投资近12亿元,同步规划总投资约70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发展建设规划。枣庄机场纳入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正在开展场址确定工作。城际铁路纳入省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省“十三五”规划,目前已开通运行四对客运列车。投资5.6亿元的峄州港实现试运营,投资7.9亿元的万年闸复线船闸工程加快推进。高铁换乘枢纽完成项目立项和初步设计批复,枣济线、北留线、枣曹线改建和新台高速、枣木高速东延、沂台线南延、新城至滕州BRT等项目进展顺利。

)创业创新增添新活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创业为支撑的发展模式。一是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枣庄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分别合作建设的孵化器2.0科技产业园、山东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正式落户,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发了国内首台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阵列机床。实施了全市首批科技创新券,大力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发行债券等新型融资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企业和重点科技项目。二是搭建了创新创业平台。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年内建成国家级锂电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级鲁南锂电研究院。截至6月底,全市共有市级以上研发中心145家、创新企业88家、专精特新企业207家。抓好枣庄创业大学的建设运营,互联网小镇大学生孵化园、枣庄电子商务创业园、聚艺谷创业产业园等一批创业园区正在顺利推进。三是激活了创新创业主体。落实创新扶持政策,有8项产品通过省首台(套)技术装备认定。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家培训,开展“对标挖潜、降本增效”活动。加大各类创新主体扶持力度,积极培养引进各类人才,新入选国家“”2人,新增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人,确定首批“枣庄英才”24人。强化岗前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上半年,全市新增创业5324人。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部署,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一是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深化。市里先后召开5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17个改革意见和方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接省政府下放行政权力22项,取消市级行政权力15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组建成立全省首支旅游警察大队。深化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成99%,在省级验收中被评定为优秀等级;建立全省首家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二级市场,各类农村产权交易总额达到21亿元;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率先在全省实现试点业务县域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发展到131家,共吸收农户1.6万户。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预计为企业减税10亿元。基本完成全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任务,市级党政机关共封存取消车辆1087辆,压减率51%。二是对外开放稳步突破。积极对接“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先后赴北京、上海、广州、台湾等地开展招商活动,一批支撑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签约落地。全市新开工外来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1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9个、10亿元以上项目6个。突出抓好招才引智,成功举办2016枣庄招才引智(北京)推介会。深入开展“外贸企业服务年”活动,加大出口扶持力度。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7.3亿美元,增长12.3%,比一季度提高11.7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3.8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完成6.6亿美元,增长20.8%、居全省第1位。三是园区建设稳步提升。着力构建项目跨园区落地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各类园区特色定位、差异发展。加大“僵尸企业”清理力度,全面排查园区企业经营状况和土地利用、厂房闲置等情况,促进发展要素再整合、再集约。枣庄高新区被评为国家2016年度深入推行知识产权集群管理模式示范区、山东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滕州经济开发区通过省政府考核,被确定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备选单位。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绿色发展,严守生态红线,让老百姓共享绿色福利。一是在巩固治水上下功夫。健全寻源治污机制,严格南水北调“枣庄标准”,8条重点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加强周村、羊庄等水源地保护,关闭拆除水源保护区畜禽养殖场600余家、废水排放企业4家。二是在大气治理上下功夫。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扎实做好工业源污染、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治理等工作,实施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对63家露天储煤场、87家砖瓦企业和52家非法港口码头全部关停拆除。二季度,PM2.5、PM10、SO2、NO2分别同比改善12%、8.9%、38.5%和7.1%,“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89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为14.2%、居全省第一,获得省级生态补偿资金422万元、列全省第四位。秸秆禁烧工作成效显著,“三夏”期间我市成为全省四个未被通报的地市之一。在持续增绿上下功夫。深入实施十大创森提升工程,今年以来新增造林面积10.8万亩,新建提升绿色生态廊道275公里,枣庄环城国家生态公园纳入国家建设试点。生态修复上下功夫。加大破损山体、采矿塌陷地修复力度,治理完成废弃矿山9个、废弃矿井19眼、破损山体修复项目6个。

)民生福祉得到新增进。扎实抓好年初确定的20件惠民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上半年,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4.9%。一是脱贫攻坚工程深入实施。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帮扶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市级共下达专项扶贫资金2.7亿元。结合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大力实施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和产业扶贫,扎实开展“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百企帮村等活动,年内完成5万人脱贫任务。二是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85元提高到100元,一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85%,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440元、每人每年3400元,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600元和3500元。大力实施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万人。三是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提高。综合施策化解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新建、改扩建学校20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薄”工程完成投资1.9亿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功举办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和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9500场次,全市14处“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实行挂牌保护。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成果,深化“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市)处理”模式,在上半年全省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调查中获得第5名。新建在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3处、农村幸福院64处。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厕所革命示范市建设,新建改建厕所519座,建成使用294座。大力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市23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有序实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四是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扎实开展。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与“重点专线”相结合的推进机制,为创卫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市财政连续两年设立2000万元的专项奖励基金,各级累计投入创卫资金近6亿元。深入开展创卫攻坚行动,集中整治城市“十乱”现象,清理“店外店”6300余处,取缔露天烧烤365处、乱摆摊设点3600余处,拆除违章建筑4500余处,规范设置户外广告、门店招牌3000余块,清理城市“牛皮癣”120万个,拆除建成区内旱厕159座,新增城区停车位1.2万个。目前,已顺利通过省级暗访和技术评估。五是安全发展根基夯实。深入推进“平安枣庄”“法治枣庄”建设,社会治安、信访维稳形势持续向好。以列入国家遏制重特大事故试点市为契机,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持续开展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下步工作措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9%,低于全年目标0.6个百分点左右。工业用电量下降5.2%,反映出工业经济运行乏力。二是稳定扩大投资压力较大。受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融资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民间投资活力不足。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增幅、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同比分别回落9个和5.1个百分点。三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市场销售不振,盈利空间缩小,中小企业亏损面较大;部分企业资金紧张、融资困难,走出困境仍需较长的过程。四是民生领域仍存在不少短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教育、医疗等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还很突出,脱贫攻坚、化解城镇中小学“大班额”等任务比较繁重。

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利好因素也在明显增多。一是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国家和省里稳增长抗下行、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正在逐渐发力,省里相继出台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必将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二是改革红利不断释放。随着农业农村、财税体制、户籍制度、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将不断增强。三是城市转型基础更加稳健。近年来,我市在工业转型振兴、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为转型发展积蓄了后劲。四是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通过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担当实干意识进一步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切实巩固经济社会平稳向好发展势头,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凝心聚力稳增长。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狠抓项目建设,加大有效投入,激活消费潜力,扩大出口规模,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凝心聚力调结构。抢抓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机遇,围绕265产业集群培育,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蓄转型发展新动能。三是凝心聚力促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农业农村、企业股改、户籍制度、医药卫生等各个领域改革,下大气力抓好招商引智工作,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四是凝心聚力惠民生。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实,协调推进教育、就业、医疗、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增强群众获得感。五是凝心聚力保安全。深入推进“平安枣庄”建设,突出抓好汛期安全生产,持续推动全市安全发展。

长期以来,市政协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枣庄转型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希望市政协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政府工作,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多为枣庄的发展建诤言、献良策。我们将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委员们的建议,推动政府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开展。让我们齐心协力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

版权所有 政协枣庄市委员会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826908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区 鲁ICP备17036507号

鲁公网安备 3704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