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政协欢迎您!

重要文件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学习园地 > 重要文件

关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通报(2014-12-31)

来源:枣庄政协阅读:7次时间:2015-01-01

 

 

(在2014年12月31日市政协九届十六次常委会议上)

枣庄市人民政府  市长张术平

 

今年以来,面对城市转型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围绕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建设,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团结协作、奋力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基本态势。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进出口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可控区间。重点抓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五管齐下推进工业转型振兴。坚持把工业作为立市之本、兴市之要、强市之基,大力抓好工业转型振兴30条意见的落实,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一是狠抓企业改革改制。2012年,我们启动了市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经过三年集中攻坚,市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基本完成,66家企业的改革主体任务基本结束,近5万名困难职工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化解了一批矛盾、盘活了一批资产、培植了一批亮点,为转型发展趟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同步推进市南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和产业招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枣庄基地、大运河国际艺术双年展、聚艺谷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道路、电力、管网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市南工业区正在成长为转型发展的新支点。二是狠抓传统产业市场化重组。积极寻求与中国建材集团的合作,搭建了山东泉兴中联水泥这个战略平台,以市场化手段整合重组了申丰、沃丰等6家水泥企业,覆盖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水泥产能,实现了价格协同、市场协同、生产协同,提高了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和综合效益,促成中联水泥集团运营总部落户枣庄。在今年全国水泥行业萧条的情况下,参与整合的6家企业水泥产量下降20%,企业利润、利税分别增长41%和28%,职工收入增长30%以上。大力推动枣矿集团对丰源轮胎的并购重组,长期闲置的土地、厂房、设备等资源得到了盘活,项目启动投产后发展迅速,今年产能可达到1000万条,明年将达到2000万条,将有力带动炭黑、高岭土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积极推动煤炭、机床、玻璃等产业的整合重组,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三是狠抓新兴产业培植。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装备制造等“四新”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与香港华润集团合作,加快建设三九药业工业园,项目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将成为全国重要的中成药颗粒剂生产销售基地。目前全市拥有医药企业30余家,形成了以中成药、化学药制剂、医疗器械为主,原料药为辅的医疗产品研发制造格局。锂电材料、锂电池组、锂电自行车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市锂电产业关联企业发展到30多家,产品达160多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着力打造煤基新材料生产基地,投资70多亿元的联想化工一期竣工试产,薛城能源循环经济百亿产业园主体项目建成投产,煤基新材料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四是狠抓工业技改和自主创新。实施重点工业技改项目50个,完成投资300多亿元,同比增长15%。市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成立,国家机床质检中心通过验收,全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6家、企业技术中心达43家,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跟踪落实与北京交通大学、平安集团等30多家科研院所、省直部门签署的合作协议,为城市转型注入了新动力。五是狠抓中小微企业扶持。创新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建成启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积极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在2012年设立过桥还贷资金的基础上,今年又将规模扩大到2亿元,累计滚动拨付资金8.2亿元;市担保公司累计担保贷款26.3亿元。

第二,四轮驱动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坚持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基础先行、功能配套、以人为本,协调推进中心城区、区(市)城区、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构建了“一主、一副、两组团、十三节点”的城镇建设体系。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一是加快推进新城建设。充分发挥新城的龙头带动作用,2012年以来启动实施了40多个总投资200多亿元的功能性项目建设,130平方公里的大新城建设框架初步拉开。新城实验小学、实验高中二期、市职业中专、市立医院新院、市中医院新院、羊庄水源地供水工程建成启用,文体中心、双子座、市妇保院新院、枣矿城、贵诚生活广场等项目顺利推进,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贸服务四大功能体系日益完善。二是加快完善区(市)城区功能。围绕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推进道路、供热、供暖等配套设施建设。三年来,全市新增城区道路面积368万平方米,整治背街小巷216条,启动建设绿色生态小区56个、850万平方米,改造老城区旱厕192处,新建供热管网182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186万平方米,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基础支撑体系。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客运换乘中心即将启用,北留线改建、枣曹线改建等工程进展顺利,枣庄通用机场、枣鱼高速跨湖工程纳入全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研究出台了加强城市管理30条意见,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属地责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37.2亿元、增长6.3%,2个镇进入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镇考核前20名,12个镇纳入国家级重点镇。市财政每年列支8000万元,重点扶持13个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建设发展,“八个一”工程顺利推进。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73公里,改造城乡客运一体化线路9条,城乡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四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市配套完善农村新型示范社区22个,改造农村危房2107户,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60个。

第三,三措并举抓好生态枣庄建设。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四城同创”,“鲁南绿城、山水枣庄”城市形象初步形成。一是全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按照“科学规划、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的要求,积极构建道路、水系、山地、平原、城市和镇村“六大森林体系”,三年来共实施重点绿化项目584个,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3.5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6.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1%,比创建初期分别提高6.8、2.8个百分点,成功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扎实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实施重点绿化工程119项,力争明年创建成功。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严格执行能耗前置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十二五”以来,累计关停立窑水泥生产线264条,淘汰落后产能2600万吨,结束了50多年立窑水泥生产的历史;关闭30万吨以下小煤矿12处、小石膏矿12处、露天采石场222处,整治储煤场195处;淘汰落后造纸产能24万吨、印染产能1.4亿米、铅酸电池产能110万千伏安时。三是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推行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制度,改造建成区燃煤锅炉279台,淘汰“黄标车”2.5万辆、老旧车辆1.1万辆,完成100项脱硫脱硝限期治理任务。深化“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狠抓点源全达标、城区管网全覆盖、中水全回用、污泥全处置、生态全修复、风险全防控,走出了一条具有枣庄特色的老工业基地水污染防治之路。代表山东省参加迎淮核查,取得了淮河流域和全国九大流域“双第一”,实现了山东省“七连冠”目标。加快推进破损山体、塌陷地等地质环境治理,完成治理项目16个。

第四,两区引领加快农村改革发展。以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动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在农村改革方面,着力深化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成87.1%,土地合作社数量、土地流转面积、农地抵押贷款分别增长36.3%、18.6%、25.6%,市、区(市)、镇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发展家庭农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96家、36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0个。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9.1%,农业种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粮食单产、总产实现双增长。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逐步提高农村路、水、电、通讯等基础保障能力。按照“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市)处理”的运作模式,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目前已覆盖全市所有村居。扎实推进100个美丽乡村建设,70个村达到创建标准。在加速农民市民化方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万人。建立了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提升。

第五,凝心聚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市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出台了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公布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激发了市场活力,新增市场主体3.4万户、增长19.1%。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整合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设立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青岛银行枣庄分行、枣庄农商银行挂牌营业,日照银行枣庄分行正在筹建。把招商引智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有力抓手,积极筹划新项目、争取好项目、引建大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招商、登门招商、专业招商,美国穆拉德石榴种植与深加工、韩国OCI煤焦油深加工及针状焦、华辰国际高端健康养老中心等一批大项目签约落地。全市新建外来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37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百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0亿元,联想化工一期、泰和30万吨水处理剂等24个项目建成投产,十电扩建、八一热电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顺利。着力壮大经济园区。健全以亩均投入、亩均税收、亩均就业人数为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引导各类园区特色定位、差异发展、整体提升。目前,我市拥有枣庄高新技术开发区等7个省级园区和滕州国际机床产业园、鲁南煤化工产业园、薛城能源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园区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积极组织实施“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外经贸企业服务直通车”等活动,做大做强外贸出口基地,拓展利用外资领域。全年完成出口11.2亿美元,增长18%。

第六,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百件惠民实事为抓手,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全市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连续3年超过50%。一是大力推动创业就业。强化政策扶持,健全公共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农民离土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保持了城乡就业形势持续稳定。新增城镇就业5.2万人,“双零家庭”实现动态消零。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连增”。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410元、每人每年2455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230元、3100元,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7处、农村幸福院72处,升级改造乡镇敬老院30处。新建保障性住房9181套。三是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新建和改建市直学校5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26万平方米、幼儿园21所,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110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薛城、滕州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二级以下医院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评审,创建成为全省首批“四德”工程示范市。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安枣庄”建设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其他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必须立足枣庄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和规律,打破惯性思维,创新发展理念,加快由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向培育壮大非资源型产业转变,由依靠要素驱动向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转变,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由政府推动型发展向市场决定型发展转变。明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将牢牢把握“四个一”:一个中心,就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一个总基调,就是坚持稳中求进,“稳”主要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金融,“进”主要是在产业转型、项目建设、生态改善、民生保障等方面要有新进展;一个动力,就是坚持改革创新,力促经济行稳致远;一个政策,就是科学把握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加强研究,主动对接,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具体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一是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优化增量、改造存量、膨胀总量,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打造枣庄产业升级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关闭30万吨以下小煤矿和小石膏矿。运用兼并重组、工业技改等手段,改造提升煤化工、水泥、橡胶、煤电、机床、玻璃等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外延扩张、内涵提升。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速膨胀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养生、教育医疗、旅游休闲、社区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规模、特色、品牌、生态“四大农业”。坚持“市场活、创新实、政策宽”,在资源配置、产业创新、营造环境等领域挖掘增长潜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构建“四清单一平台”行政权力运行体系,切实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深化农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抓好市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扫尾和后续工作,加快市南工业区建设发展。启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推进土地、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市场建设,鼓励商品、劳动力和资金的自由流动。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巩固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成果,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管好用好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拓宽城市公共设施融资渠道。三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提升经济发展外向度。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务实举办招商活动,积极开展精准招商,不断拓展利用外资领域。注重招才引智,从项目为中心转化为以人才和人才团队为重点,从“给优惠政策”转变为“搭创业平台”。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安全高效走出去。明确园区发展定位,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健全综合考评机制,引导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园区集聚,打造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继续支持枣庄高新区、滕州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园区。四是抓好财政金融工作。加强预算绩效和预算执行管理,加快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完善地方税体系,合理统筹财政收入增速、税收占比和“四税”占比,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狠抓增收节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持续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创新企业、新型城镇化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上市工作,引导企业到“新三板”、齐鲁股交中心挂牌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引进异地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新型金融机构,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五是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兴市”思想,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抓好文体中心、双子座、图书大厦等一批城市功能性项目,枣庄通用机场、高铁换乘枢纽、枣鱼高速公路东延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鲁南铁路物流中心、穆拉德石榴种植与深加工、十电扩建、“外电入鲁”配套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新城实验小学、市妇保院新院、市社会福利养老中心等一批民生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六是推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整理枣庄特有的文化资源,创作一批富有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培育枣庄文化品牌。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文化业态,催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产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做强乡村生态旅游,主动融入区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充分释放枣庄旅游资源潜力。七是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办好百件惠民实事,增进群众福祉。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扩容,让孩子们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着力提高就业质量,保持城乡就业形势稳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狠抓治水、治气和生态修复,提高生态建设水平。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长期以来,市政协围绕全市发展大局,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提出了大量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提案,为推动枣庄转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市政协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政府工作,充分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围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事业等领域积极建言献策,以利于我们更好地改进工作。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强与政协的沟通联系,自觉接受政协监督,广泛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建议,推动各项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开展,努力夺取枣庄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新胜利。

版权所有 政协枣庄市委员会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826908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区 鲁ICP备17036507号

鲁公网安备 3704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