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政协欢迎您!

文苑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文史博览 > 文苑

丰 碑 永 存

来源:枣庄政协阅读:7次时间:2015-12-03


丰 碑 永 存

--滕州市张汪懋榛小学纪念碑碑文考记

孙士泉

 

      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上、地下遗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为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讲滕州故事,滕州市政协今年开展了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工作专题调研活动。

      4月23日,我们调研组一行到张汪镇五所楼村幼儿园考察。座谈中了解到,此幼儿园所在地就是民国初年爱国进步人士李天倪所创办的懋榛小学旧址,也是滕州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秘密活动地点。在旧校舍前竖立着的两通石碑,其中一通功德碑碑文已模糊不清,另外一通石碑则字迹清晰可辨。 

      滕地毗连邹鲁,渥被先泽,邑人士类皆重道义、轻资财,公而忘私,其风夙著。正当国忧家难不遑宁息,犹能举先哲兼善乐育之旨,发挥而广大之,以导扬风教,惠迪童蒙。如李君天倪者,尤足称焉。君精研法学,早年曾加入同盟会,奔走国事之余,深以培养国本为务。先是,君之胞伯懋榛公殁,无子以奉,生父潘公命暨族人议,承嗣遗产百余亩。除留赡弱穉並资助贫乏,尚外余田三十四亩,悉捐作学田,创立斯校。即以懋榛公之字名之,曰懋榛小学,所以奉尊显也。民国十四年秋,方将部署开学,乃为鲁督张逆宗昌所惎,遭名捕。君微服出走。校具半为逆兵损毁。迨十七年夏北伐成功,君始归里,重整旧基,正式开课,日新月异,校誉寖隆。四年之间,蔚成学薮,顾学田所入已不敷用,校舍亦狭不能容。君复多方劝募,前后所得款六千余元。乃以二千七百元建筑校舍,四千储作基金。于是,广厦连甍,藏修裕如,厚资蕃息,膏火罔缺。校基既固,发达存续有攸赖矣。夫以私财倡公益已为常人所难能,况当只身远窜,八口流离,衣食无所取给。斯既中止办学,移其资以赡妻孥,亦必为世俗所曲谅。而君卒不为。迨校成募捐,将伯一呼,应者四起。此固诸君之好行其德,而未始非君之热忱有以感召之也。即谓斯校之成绩皆君精诚所铸造可也!君前后捐助校款并学田合计不下四千余金,尝谓:“教育事业须赖地方士绅之赞助。”使各地皆得如君者倡导其间,普及之效曷难致耶?负学务主责者可不急为表彰耶?兹勒名校庭,镌志捐款,诸君衔名,用彰公义。因书君办学始末,附刻于石,以示来兹云。

 

 

山东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  何思源  撰

国   民   政   府   参   事  陈名豫  书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六月  下浣  毂旦

 

据五所楼村党支部书记李广昌介绍,该碑文革时期被面朝下放置,才幸免于难、未遭破坏,完整地保存下来。碑文内容大致记载了懋榛小学的建立、发展过程。

笔者查阅了《滕县志》(1990年版)、《滕州市教育志》、《张汪镇志》等有关书籍,均未查阅到该碑碑文内容的记载, 为此,我们又组织人员进一步走访了知情者,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仔细进行了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比对查证。

            

90年历史的懋榛小学

      据懋榛小学纪念碑碑文记载:滕县与邹县、曲阜相邻,自古文化昌明,风俗重义轻财,公而忘私的风气代代相传。即使在国家动乱家庭流离的时候,也不忘发扬先哲行善积德、扶持教育的美德,以感化人民,教导儿童。李天倪先生正是其中的代表。李天倪的三伯父李懋榛去世后,因为没有子嗣,经族人和他父亲商议,由李天倪继承了一百多亩的田产。李天倪拿出一部分作为善款善田,剩下三十多亩的收益都捐做学田,以其伯父的字做名字,创办了懋榛小学,这也是尊贤至孝的意思。1925年秋,刚打算开学堂,不幸遭遇逆贼山东总督张宗昌作乱,因李天倪积极从事反对军阀割据的活动,被捉拿。李天倪变服逃难,为建校准备的东西多半被逆兵损毁。直到1928年北伐成功,李天倪才得以回乡,重新操办建校的事情。1929年春学校正式开课。李天倪自任董事长,并先后聘任李季民、李文府为校长。经过四年的教学,学校的发展和影响越来越大,学田的收入已不能支撑生源的增加和费用支出。于是,李天倪又发起募捐,前后募集资金6000余元,其中,拿出2700元建校舍,剩下的作为办学基金。当时,学校办得红红火火,各项支出都有了来源,发展前景很有希望。在办学的过程中,李先后献捐4000多元。李天倪精诚办学的精神感动了大家,也感动了当时在山东主抓教育的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先生,何曾在撰文中感慨说:“各地皆得如君者倡导其间,普及之效曷难致耶?”“负学务主责者可不急为表彰耶?兹勒名校庭,镌志捐款,诸君衔名,用彰公义。因书君办学始末,附刻于石,以示来兹云。”对李天倪先生褒奖有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五所楼懋榛小学停办,学校校舍也被本家族人居住。建国后的1950年在原校舍恢复办学,改称五所楼小学。1953年,滕县县委宣传部部长辛大兴到该校调研,按其建议又恢复为懋榛小学。2010年,张汪镇中小学布局调整时,将懋榛小学撤销,原校舍整修后改为五所楼村幼儿园使用至今。其原址尚保存有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室一栋,1933年所立功德碑、纪念碑各一通,2011年12月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上提到的几个人

 

      李天倪(1891—1937年),懋榛小学的创办人。又名慰施、曼公、逸虎。李天倪与滕州籍的孔繁霨(号云生、润生)、李庆施(号子善)、张仁奎(号锦湖)、颜兰亭、陈名豫、渠有润、王化东、褚仲英、黄香谷一同被列入山东辛亥革命志士名录。

      李天倪思想进步。青年时期在兖州、济南求学,后考入北京中国大学法律系,参加了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1913年,在北京创办《法言报》,宣扬民主,自任主编。回山东后,当选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参议员,第一届国大代表。           

李天倪富有爱国情结。“七·七”事变后,曾在济南《诚报》上发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社论,抨击投降派的亡国论调。日军占领德州后,李天倪洞察到韩复榘弃城南逃的阴谋,便亲自动员韩的三位师长要以民族利益为重,守土抗战,与韩复榘彻底决裂。这时他回到故乡,意欲组织抗日游击队,不幸于1937年10月27日晚,在临时下塌的滕县西门里同仁钱庄惨遭暗杀。1938年,韩复榘在武汉伏法之前,对主谋暗杀李天倪一事供认不讳。

 

      何思源(1896-1982),纪念碑碑文撰者。字仙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城内当典街人。民主进步人士、学者、教育家。曾赴美、德、法三国留学,历任北伐军政治部代主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鲁北行署主任、山东省政府主席;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思源手中没有一兵一卒,本应随政府机构一起撤到大后方,但他没有走,选择了留在山东坚持敌后抗战。在鲁北,人们对何思源充满爱戴和尊敬,“老厅长”三个字成为人们对何思源的专称,妇孺皆知。1946年10月调任北平市市长,后被免。1949年1月北平解放前夕,他作为和平谈判首席代表,为促进北平的和平解放积极奔走,因此遭到国民党的暗害,寓所被炸,小女儿被炸死,他和夫人等家人受伤。但他不畏强暴,坚定地与其他代表同到前线与中共代表谈判,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毛泽东说他是“真正代表了民意”。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民革中央委员。1982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陈名豫(1883—1966年),纪念碑碑文书丹者。字雪南,滕州市北辛街道七里沟居人。陈名豫幼年丧父母,在本村族人陈欧年家馆一面侍学、一面读私塾。1903年,院试入文庠,旋考取山东高等大学堂。1908年,考入山东优级师范学堂,选学历史地理科。1910年毕业后,在济南山左公学任史地教员,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山东临时议会成立,陈名豫被选为议员,任山东提学司总务科科长。1917年讨袁军兴,恢复国会,被选为参议院候补议员,同时被任命为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主任。1924年2月,陈名豫与他人一起创办私立胶澳中学(今青岛一中的前身),并任首任校长。1924年春,国民党改组,陈名豫被选为山东省临时党部执行委员。次年,改任省党部监察委员。1928年,国民党山东政府成立,任山东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1929年,山东省政府改组复任山东省政府委员兼工商厅长。1931年,被国民党中央政府聘为文官处参事。“七·七”事变后,廨居四川8年。1946年,返济南家居。1948年春,被选为国民党立法委员。解放前夕,陈名豫同反蒋的53名立法委员联名登报声明,辞去立法委员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曾任山东省政协委员,并积极从事民革山东省委员会的筹建工作,主动献出自己的一处住所给省民革办公之用,后当选为民革山东省委委员。1966年病逝,享年83岁。

      陈名豫自幼喜爱书法,其书法作品在山东颇有影响。位于千佛山东麓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最南端的纪念塔,1934年“双十节”建立, 塔上所刻“山东革命先烈公葬纪念塔”11个字,为陈名豫手笔。千佛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园碑亭及辛亥革命烈士薄子明、徐境心、刘溥霖墓碑均为陈名豫题写,游人到此,无不称赞其书法之精湛。

      据李天倪堂孙、曾在懋榛小学读过三年书、现年91岁的退休教师李广汉老人讲,因为李天倪和何思源、陈名豫都同时在国民党省党部工作,关系密切,相互赏识,所以李天倪的长子李果认何思源(何鲁丽的父亲)为义父。李天倪创办懋榛小学,何思源积极撰文,陈名豫欣然书丹。

 

懋榛小学与统一战线

 

滕州早期的党组织活动与国民党党员李天倪创办的懋榛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30年春,在北平、曲阜、兖州等地读书的王临之、李淑铭、李景黄、刘炳文、马奉莪等人,先后回到家乡滕县,集资在县城南门里创办了国民书店,秘密销售进步书籍,传播马列主义和进步思想。 

 1931年10月,奉中共山东省委指示,中共滕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在县城徐家花园成立,书记王临之,李景黄、李淑铭分任组织和宣传委员。滕县特支成立后,又以国民书店的名义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参加读书会的有王右池、李季民、李文府等十余人。1935年9月,王右池通过在五所楼懋榛小学任教的地下党员李淑铭将泰安籍党员张学周介绍到该小学任教。这个学校校长李文府(五所楼村人),思想开明,同情革命,所以地下党员在那里不仅能够存身,而且还能较为活跃地开展工作。张学周来到五所楼懋榛小学后,很快认识了与党失去联系的李淑铭。1936年春,张学周、李淑铭、王右池三人自发成立了中共滕县五所楼懋榛小学党支部,张学周任书记,李淑铭任宣传委员,王右池任组织委员。同年秋,地下党员燕遇明、孙仲起等经张学周、王右池介绍由泰安来滕县羊庄小学任教,并参与五所楼懋榛小学党支部的活动,滕县党的活动又重新开展起来。 

李天倪的父亲排行第五,其七叔之子李淑铭(1899—1941)北平平民大学毕业后受李大钊思想影响早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天倪为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员,李淑铭为共产党员,作为叔兄弟,他们曾心照不宣,有过较好地配合。据李广汉介绍,张学周等人之所以在懋榛小学能秘密建立起党组织并有效开展活动、发展党员,在很大程度上有李天倪的暗中“庇护”。

统一战线是一些不同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为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联合。从国民党员李天倪创办五所楼懋榛小学,到共产党员们在学校以教师的身份秘密建立党组织开展活动,再到他们之间的心照不宣、互相默契,不难看出,尽管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正式建立统一战线组织,但统一战线作为一种联合战略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在懋榛小学或者说在滕县大地悄悄地探索着、实践着。

通过对该石刻碑文内容、懋榛小学历史沿革以及所涉及历史人物、事件的深入研究,本人认为,该碑文内容及懋榛小学既涉及滕州籍早期的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国国民党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又涉及到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中的爱国进步人士,还涉及到滕州最早地下党支部的建立、发展,更涉及到国难当头之时,党组织与爱国进步人士之间的默契、配合,蕴含着丰富的、宝贵的统战历史资源信息和精神财富。党的历史是党的宝贵财富。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三大法宝之首,其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历程是党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滕州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统一战线历史资源十分丰厚。充分发挥我们滕州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统一战线历史资源,切实加强我市统战史的研究宣传,对推动我市政协工作更好地发挥凝心聚力作用、统战事业更好地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丰碑永存。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志纪念!

 

 

 

 

 

 

 

版权所有 政协枣庄市委员会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826908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区 鲁ICP备17036507号

鲁公网安备 3704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