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京城观光记
口 张 健
母亲节的时候我翻阅家中的影集,新华社记者十多年前给娘在天安门城楼上拍的一张照片,再次映入我的眼帘,勾起了我陪72岁老母到北京上天安门城楼、登八达岭长城、游故宫博物院的回忆。
娘是一位善良宽容、勤劳厚道的农家妇女,出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战乱时期,年幼经历了民族苦难,跟着大人躲避敌人(两位舅父是共产党员早期职业革命者),吃了不少苦。直到新中国成立,受苦人翻身得解放,才过上安稳的日子。娘常说:“天大地大不如毛主席的恩情大。”
拉家常时,娘说:“你大哥在郑州炮校时,我和你弟弟在那里住了半月,那个城市大,风景可好啦。”我接着说:“北京比郑州还大,名胜古迹多,我陪你上京城看看。”娘欣然应许,1997年4月4日,娘俩在枣庄西站乘赴京列车到首都观光,夜宿武警总部招待所,当炊事班的战士杨秀坤(兰陵人)得知我们是来自薛城时,他特别热情,给联系“北京天马旅行社”。4月7日一大早,天公作美,蓝天白云,气温适宜,看天安门前升旗仪式,娘和我深情地向国旗行注目礼,看着东方的太阳与红旗一同升起。
天安门城楼在金色的朝阳映衬中,金壁辉煌、威严大气。毛主席画像彰显着慈祥与伟大,执勤战士手握钢枪透着神圣。放电影出现闪着金光的天安门时,大伙那个羡慕,感觉着那么雄伟、壮观、神圣,能站在观礼台上,看看天安门广场是多少国人包括娘做梦也想不到的。八时许,我们登上天安门城楼,娘高兴的说:“从前在纸画上、电影、电视里能看到,现在见真的啦!”游览的人群忙着照相,我也想给娘照一张,但角度掌握不准。这时巧遇一名陪朋友参观的热心人(后得知是新华社一位记者,他爱人和我是同行从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他用我的相机,给娘拍了一张完美的城楼照。(这张照片放大后,至今挂在老家的堂屋中。)我给娘说:“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就站在这里,宣告新中国成立”。娘说:“我知道,我知道,从那以后,我们穷人就解放了,翻了身,当家做了主人。”
走下城楼,跟导游步入故宫博物院。娘被雄伟的宫殿建筑所吸引,“从前我以为就是几座小洋楼,没想到里面竟然还这么大。”娘说。
拜谒毛主席纪念堂后,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景仰,围碑体看了一遍,娘说:“我三哥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二(农历)牺牲在微山湖边,成为革命烈士。”(笔者注:舅父杨家顺时任中共临城县(今薛城区)八区区长,事迹在省市区先烈谱上刊载)。
登上八达岭长城,在一个烽火台上坐下来休息,娘给我拉起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她说:“当年孟姜女的丈夫垒长城是一个苦差。”看到长城逶迤盘旋的身躯,不仅让人感叹神奇,更让人兴奋激动。在好汉坡一名安徽大学生给娘拉起了家常,“我奶奶和你年纪差不多,也是一双小脚,但没您老身体好,咱们合个影,带回去给奶奶看看,”娘整了整衣服,高兴地同这名女孩站在一起,我当了摄影师。每当母亲看到这张合影时,总会说“这闺女真好!扶着我走下了长城。”
在归途的列车上,娘嘴里念叨:“这辈子我能上北京走一走,看一看,值!”在她看来,亲历过抗战、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对党、对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能在晚年登上天安门城楼,朝拜毛主席纪念堂,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爬上万里长城一段,是一生中莫大的荣耀!
作者单位:枣庄市工商局薛城分局
电话:13361128315 邮编:277000
版权所有 政协枣庄市委员会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826908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区 鲁ICP备17036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