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历史文化撷英
滕州市姜屯镇政协工作室 张美林 李阳
久负“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美誉的南昌滕王阁,曾因《滕王阁序》蛮声海内外,四川阆中的滕王阁,也因杜甫等历代名人诗词饮誉古今。今掇集些许历史文化与掌故传奇,以飨爱好者。早在1300多年前,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李元婴谪任洪州都督,在洪州赣江之滨建造了滕王阁,今江西南昌滕王阁。 20多年后,洪州都督阎公首次重修,竣工后咸集文人雅士作文记事,适值王勃省亲路过此地,他挥笔而就写成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先刻之于碑,后被收入《古文观止》,在浩瀚的名家名著中灿若朗星,倾倒了历代达官显贵及文人墨客。到明代末年,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以浪漫的情怀与笔触,写成《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收录在《醒世恒言》里作为压卷之作。
现摘要于下:青年王勃接过纸笔,略加沉思,奋笔疾书。一小吏向阎公禀报所写文句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此乃老生常谈,谁人不会!”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说:“此故事也。”再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另一小吏又报道:“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口之榻。”阎公说:“此子意欲与吾相见也。”又一小吏接着禀报:“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邦,宾主尽东南之美。”阎公微动,心想:“此子之才,信亦可人!”几个小吏跑里跑外,来来去去地轮换着禀报所写内容,阎公不由地暗暗称奇。一小吏飞步再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身不由己地拍着手说:“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这时,阎公才更衣走到前堂就座。时宾主文人雅士济济一堂,面面相觑,尽皆失色。阎公看着王勃,说:“观子之文,乃天下奇才也!”遂邀王勃请上座。王勃辞谢说:“待俚语成篇,然后请教。”又过了一会工夫,王勃才把文章写完,一小吏接过呈送给阎公。阎公读毕大喜,吩咐小吏遍传给在场的文人雅士,无人敢妄改一字。第二天,洪州都督阎公重谢王勃,且再三挽留。王勃探望父亲心切,遂告辞乘船省亲,不料路遇风浪而落水身亡。人们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无不泣悼这位英年早逝的文豪。冯梦龙不违众望继续写道:在蓬莱有上仙聚会,蓬莱仙子派仙娥玉女驾祥云接王勃赴会作文记事,助神风送王勃到滕王阁的马当神,也前来邀王勃同行。这时有人牵马等候,王勃起身与同路人拱手告别。他走出船舱,在烟云碧水上行走如履平地,遂翻身上马,消失在云霞浩波里……
而电视剧《王勃之死》,真实地再现了他溺水身亡。与此同时,王勃名句里的“落霞”和“孤鹜”,却分别演义成聪慧的少女和淳朴的少男,各自在主人王勃的左右,尽心地伺候着这位远道而来的主人,实不愧为现实与浪漫完美结合的上乘佳作。南昌滕王阁,唐永徽四年(653年)滕王李元婴始建,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阎公重修,王勃作序。其后屡毁屡建,今滕王阁重建于1985年,为第29次建筑。李元婴后来迁任滁州、寿州及隆州,隆州今四川阆中。在隆州城北,李元婴再建行宫,内有滕王亭子。后来,地方官吏为了讨好他,改亭建阁名滕王阁。此后阆中滕王阁与南昌滕王阁遥相竞胜,珠联璧合,富丽堂皇,天下称奇,唐诗人杜甫及历代名人题咏甚多,今存滕王阁为1987年依据文献记载重建。
“滕王”封号起源于今山东滕州,最初李元婴建造的滕王阁也在滕州。据明清版《滕县志?封爵》记载:“李元婴高祖子,太宗十三年(639年)封滕王。”《滕县志?古迹》载:“雍城在滕城西北一里许,其中多唐太宗后功臣故墟,俗传打球场也。”《滕县志?艺文下》还载有清代滕人王特选《古迹杂咏》十四首,第二首是:“雍城借悟古雍门,唐代球场见主恩。沉醉三郎犹未醒,老僧梵放几黄昏。”“文公古台”为古滕八景之一,今仍存砖刻楹联:“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是清人赵明珠撰联,清末秀才魏振杰书写。另据当地世传口碑资料,滕王李元婴初建滕王阁在滕国故城内,即县志记载的雍城。
“半是半非君莫问”,“沉醉三郎犹未醒”,都是说李元婴历来是位素有争议的人物,不论在洪州还是在滕州都引发过争论。是耶?非耶?功耶?过耶?县志莫衷一是难予取裁。近期,《鲁南文学》发表高建民的署名文章《滕王李元婴》,从不同方面论述了李元婴的功过是非。这位擅长画蛱蝶的滕王,后来被尊为滕派蝴蝶画派的创始人。唐代诗人王建诗云:“避暑昭阳不掷卢,井边含水喷鸦雏。内中数日无呼唤,拓得滕王蛱蝶图。”宋代陈师道诗云:“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清人黄凤云:“如何新旧唐书在,不载丹青绝妙才?”还在为李元婴鸣不平。李元婴其人其事,官方指责,百姓怨恨,游人称道,画家惋惜,是非功过褒贬各异,一直延续千年。昭阳是滕州的西部湖区,距滕王阁四十里。这里碧波千顷,荷花红白相间,夏秋之际游人如织,湖区的万亩湿地今已开发为旅游区。贯通京杭大运河的滕州港舟楫来往如梭,成为交通运输要道与客流物流的集散地,但少有人知当年的滕王,他把昭阳湖美景绘制成画,带到大唐宫中。滕王阁历史文化奇隽秀美,含英咀华,俨如青山名岳雄姿千古永在,宛若江河奔流不舍昼夜。因此,倍受历代人们赏识和青睐,寻根问源也势在必然。
版权所有 政协枣庄市委员会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826908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区 鲁ICP备17036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