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念抗日英雄王延林
文/李海流
在古薛大地上一直流传着王延林英勇杀敌,抗战牺牲的事迹。热血洒鲁南,肝胆照后人;王延林为抗日救国历尽艰险,身经百战,足迹遍及津浦、临枣铁路沿线,抱犊崮山区,微山湖区及运河两岸,后因汉奸告密,不幸遇难。时至今日,他的英勇事迹在鲁南乡间陌里广为传颂,谨此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让我们一起来追记这位逝去七十多年的抗日英雄。
王延林,枣庄市薛城区兴仁村人,1903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入私塾读书,家教甚严,遵循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传统儒家治世思想。父亲王玉泮亦商亦农,农闲时在临城(今薛城)一街开了一家面坊,藉此家中几亩薄地和面坊维持生计。王延林生性豁达,慷慨好义、乐善好施,村中民众只要有求于他,他总是有求必应,鼎力相助。抗战时期,他在临城、兴仁、陶庄、山家林等地积极组织地方武装,投身于百里铁道线上,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协同主力部队抗击日伪军。
众英豪聚义兴仁 打日寇魂飞胆丧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广大人民群众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全民组织起来抗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时的鲁南抗日运动风起云涌,王延林在枣庄早期中共党员褚雅青的引领下,与同村族人王玉莲、王延斗、王玉新,李德祥、陈还存、陈还年等人秘密组织抗日自卫军,隶属于董尧卿、董一博创建的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第二团,肩负着抗击日寇、汉奸队、国民党反动派的任务。
1938年3月,日军侵占滕县后,党组织为扩大影响,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包括滕县伪县长周侗、爱国人士孔昭同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抗日,成立了“滕县自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右池,秘书长李树勤。自卫委员会的职责是组织武装抗日,维持地方秩序。4月下旬,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同意董尧卿继续使用“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并任第一支队司令。不久,中共山东党组织领导了沛县、滕县、峄县等地武装起义,开展创建根据地的工作,5月在山亭区西集镇老古泉村成立了“第五战区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总队长张光中、政治委员何一萍、政治部主任王见新,领导和指挥苏北、鲁南各地方武装的抗日工作。此后,董尧卿、董一博领导的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与友军第十军团暂编第六师,编入孔昭同领导的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第二旅。
按照滕县自卫委员会的战略部署,王延林所在的部队自参加抗战以来,先后在滕县界河、东沙河、临城等地同日伪顽敌交战十余次,每次均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毙伤不少敌人,军威大振。1938年3月17日,滕县被日军攻陷,为阻止日军南下临城,18日,王玉莲、王延林带领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三十余人在临城西仓桥与五十余人的日军先遣队相遇。王延林指挥部队在蟠龙河畔抢占有利地形,向日军发起攻击。他扒下棉袄,光着脊梁,举起手枪,带领士兵埋伏在蟠龙河北岸伏击敌军,一时间杀声震天、枪声乱作一团,双方对峙了半个小时后,敌人得知是鲁南抗日自卫军,失掉了勇气,丢下四具尸体,狼狈向北逃窜。王延林率领众人乘胜追击十余里,敌人吓的魂飞胆丧、溃不成军。
台儿庄大战后,国民党军队南撤,鲁南沦陷,其县、区政府亦随之撤退,滕县、临城、峄县相继陷入敌手,日军占领了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不久,为充分发挥鲁南抗日自卫队、运河支队、微湖大队、铁道大队等几支队伍的抗战作用,鲁南特委派朱道南、杜季伟、董尧卿、孙伯龙等同志出山,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和社会关系,很快把他们联合起来,组成了山外抗日四部联合委员会,简称“山外抗联”,团结一心、共同抗日。
山家林站拔据点 大墙里救慰安妇
1938年秋,董尧卿领导的“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下设三个团、一个直属营,分公开和潜伏武装两部分。王延林所在的二团最少时三十多人,最多时五十多人,分长枪班、短枪班,潜伏在临城敌占区,接受委任,采取日休夜聚的办法,在临城、兴仁、井亭、山家林、西集等地开展小型、分散的游击战争。
临城是津浦铁路和临枣支线的交汇处,是抗日队伍的集聚点和主要活动地,日军对此处的安全警戒度特别高,派驻一个加强团的兵力驻扎在临城火车站和铁路两旁的炮楼里,负责津浦铁路和临枣支线火车运输煤炭的安全。根据上级指示:“二团同铁道大队配合行动,坚持铁路沿线和微山湖一带的对敌斗争”。期间,王玉莲、王延林多次带领队伍与临城铁道队队长孙茂生,田广瑞、张亮元、王守银的抗日武装联合作战、伏击日军,先后参加了临枣线打票车、攻打邹坞乡公所、袭击临城车站、截获日军运布货车以及除霸灭奸等战斗。据马世田回忆:在战斗中,王延林有胆有谋,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虎穴、袭击敌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屡建奇功。
1939年7月,罗荣桓带领八路军一一五师分批挺进鲁南,驻扎在抱犊崮山区,领导鲁南的抗日工作。自从一一五师进驻鲁南后,地方武装相继得到正规建制和番号。1940年1月,王延林所在的队伍正式列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第四大队鲁南支队(以下简称鲁南支队)。
1940年,鲁南各地方武装不断加强对日军的袭扰,致使滕县、沛县、峄县的日军寸步难行。1941年春,日伪军不断对津浦、临枣铁路附近村庄进行“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按照鲁南军区的指示:鲁南支队要在临枣铁路沿线的敌占区大力开展对敌斗争,组织和发动群众抗粮、抗税,打击和钳制敌人的“蚕食”,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分化、瓦解敌伪顽反动势力,争取抗日力量,以突袭的方式打击敌伪军据点。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鲁南支队决定偷袭山家林火车站日军据点。
山家林车站位于临枣铁路的中心地段,驻扎着日军一个小分队,主要负责甘霖至匡山头的铁路安全,是临枣支线上日军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这个据点的位置较高,铁路上有什么风吹草动都看得清清楚楚。为了安全,日军在车站的四周挖了一道壕沟,壕沟岸上围一圈铁丝网,进出必须通过吊桥。
1941年夏的一个夜晚,云隙里露出朦胧的月色,四野一片寂静。鲁南支队的王玉莲和王延林带领十名队员各带长短枪和一捆手榴弹及两床棉被,向山家林车站逼近。他们顺着铁路间小道摸到鬼子据点附近的炮楼下,只见一个端枪的哨兵在炮楼上慢悠悠地来回走动,注视着远处的铁路。他们一行人悄悄地绕到炮楼后,把两床棉被往壕沟水面上一铺,静静地趟过了壕沟。再把湿漉漉的棉被搭到铁丝网上,俯踩着棉被进了据点。旋即他们又摸到炮楼后头,正准备挖墙,发现有两个现成的洞口。爬进去一看,十几个鬼子正围着桌子唧哩哇啦地吃东西。他们相互点了点头,将一捆手榴弹同时拉开弦,扔了进去,“轰”的一声巨响,屋内的鬼子被炸成了肉酱,在跑楼上站岗的那个鬼子被一枪毙死从跑楼上掉了下来。此次行动不足二十分钟,缴获机枪一挺、掷弹筒一具、步枪八支、短枪一支,子弹八百余发。
随着战争的扩大和升级,入侵临城日军人数增加到七百余人,日军更加残暴地抢夺朝鲜、中国女子充当慰安妇。慰安妇当时在临城被称为“女子挺身队”,很多老百姓并不知道这是被强迫来的军妓。当时的日军慰安所秘密设在临城大墙里,里面用木条、木板隔成一个个小房间,条件极为简陋。慰安所里强征囚禁的朝鲜青年妇女六名,她们受到日军的严格管制和任意蹂躏,稍有不从,便会遭到日军的暴打和虐待。
据兴仁村今年86岁的单厚恩讲:王延林有孤胆,为了夺取日军的枪支弹药,他在夜间偷袭临城伪军岗哨,截取日军步枪一支、手枪四支。不久他又和王玉莲两次夜闯临城日军大院,袭击日军慰安所。他们用洋镐挖开临城日军大院砖墙,在营房内截取手枪三支、机枪一挺后,躲到一处隐蔽的房屋,听见有女人的哭泣声,其中一间房屋里还亮着灯。王延林悄悄地潜入房间,不料被一名女子发现,只见她双手合辑胸前,不停地哭诉。此时,一名操着东北口音的朝鲜女子说话了,我们是被骗来的,求求你救救我们吧。王延林一手持枪,一手拉住那个哭泣的妇女和这个说话的女人迅速撤离了大墙里,跑出城外,将这两名被解救的朝鲜籍慰安妇送到抗日基点村——茶棚。81岁的陈益德回忆说:这件事确实有,听老人讲过多次,解放后兴仁村的很多老百姓都私下说起过此事。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保守,加之解救朝鲜慰安妇后没有对外宣传,致使这件事至今鲜为人知。王延林深入虎穴解救慰安妇,在鲁南抗战中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铁道钳敌截布匹 付村受敌身遇难
1941年11月,鲁南军区被服厂遭日军破坏,部队穿衣成了问题。铁道大队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联合沛滕大队鲁南支队、微湖大队等抗日武装从日军手中搞一批布。他们在沙沟车站找到副站长张允骥,了解到当天夜间十一点有一批布南运。曹德卿、李云生等人化装成群众溜进车站,藏在张允骥的家中。到了晚上,列车驶入沙沟站,张允骥、曹德卿、李云生跃上火车,火车出站后,张允骥、李云生熟练地拔掉列车间的风管和挂钩销子,使车尾两节运布的闷罐车厢停在了沙沟南黄庄弯道处。火车还没停稳,洪振海、杜季伟、孙茂生、马世田、王玉莲、王延林、王延斗及数十名群众一拥而上,撬开大锁,打开车门,大捆大捆的布匹往下掀,下边动员来的几百名群众你争我抢,有的抬,有的背,有的推,有的扛,异常紧张繁忙,刹那间,出现了从黄庄到微山湖畔郗山渡口十多里的长龙。两三个小时后,布匹大部分被卸下,没卸下来的被放火点燃。这次行动共缴获棉布一千二百多匹、皮箱二百件、日军军服八百余套、缎子被一百余床、显微镜四架,还有大量药品、呢料、毛毯等。这批战利品运往抱犊崮山区不仅解决了部队的冬装问题,还缓解了鲁南军区缺医少药的窘况。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为了民族的利益,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一致对外、联合抗日,并在全国实行全民动员。鲁南的地方武装也积极响应号召,以滕县爱国人士孔昭同为首的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与国民党部队及守军协作抗敌。1940年11月孔昭同病逝,鲁南地方抗日武装改编为曲、泗、邹、滕、费五县联防大队,他的次子孔宪绍从抗大返回前线,接受了一一五师的委任,担任联防大队长职务,踏上了抗战的道路。1941年7月,滕县伪县长周侗蓄意制造摩擦,破坏抗日,并在滕县第五区向地方抗日武装进攻。我地方武装因猝不及防,被其捕去的地方工作同志五六人,俘去战士二三十人,缴去长短枪五十多支,子弹五千余发,其他物资一批。这激起了抗日同胞的极大愤慨。此后,日伪频繁扫荡,周部节节败退,最后不战而逃,从昭阳湖东逃到微山湖西沛县。周侗与国民党山东第十二专区取得联系后,蜷缩湖西,担任山东保安十四旅旅长。
1942年,抗日进入相持阶段,也是山东抗日军民对敌斗争最艰苦的时期。日军实行野蛮残忍的“三光”政策,用频繁的“扫荡”、大规模的“蚕食”和严密的封锁相结合的手段,妄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临城是日军重点“扫荡”的地区之一,1942年春,峄县县委为保存抗日力量,报经鲁南军区批准,决定把鲁南支队部分主力调往夏镇西运河两岸与湖西抗日游击队策应,以养待战。王延林接到上级命令迅速带领队伍从津浦、临枣铁路两侧撤防到夏镇西的运河两岸。他们与湖西抗日游击队、运河支队配合,经常在微山湖西沛县大屯、安国、朱王庄及韩庄、微山岛、夏镇、付村一带活动。他们采取游击战术,经常东奔西走,出奇不意的偷袭日军驻地,骚扰杀敌。7月,王延林因天气湿热加之营养不良,腿部及腰部起了疥疮,但他强忍疼痛继续坚持斗争。一天,他带着两名队员去夏镇,侦察日军在夏镇的兵力和布防情况,准备对其实行偷袭,不料被驻扎张汪的滕县褚汉峰伪军发现告密。正当他们从夏镇侦查完敌情返到付村时,突然被日伪军包围,两名游击队员得以逃脱,王延林因身患疥疮,只身落入魔掌,不幸中弹身亡,时年39岁。
王玉莲得知这一噩耗后,怀着沉痛的心情,带着战友和家人来到付村,乘着夜色将尸体运到临山北麓埋葬。王延林牺牲后,全县上下哀思如潮,公开武装的指战员和隐蔽(地方)武装的广大游击队员,都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战友而悲痛万分,同时他的英雄事迹大大鼓舞了鲁南抗战军民。全国政协文史委原主任董一博在《鲁南抗日轶事录》中满怀深情地写到:抗日英雄王延林,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乐章,树立了中华铁血男儿在日伪面前铁骨铮铮,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家乡的父老乡亲及党和政府将永远记住英雄的名子,并以英雄的事迹激励着为共和国献身的仁人志士。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时任济南军区炮兵副政委的杜季伟来到兴仁村慰问革命战友王延林的家属,并到临山王延林的墓前敬献了花圈,缎带上书有“血洒微湖,英雄虎胆贯长虹;身卧临山,万古流芳慰忠魂”。当他发现墓碑上没有“烈士”二字时,遗憾地说:延林哥是为抗日牺牲的,应该享受烈士待遇……逝者已远,遗志犹温,杜季伟同志的肺腑之言表达了一位老战友对一位抗日英雄的深深缅怀之情。
版权所有 政协枣庄市委员会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826908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区 鲁ICP备17036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