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政协欢迎您!

历史人物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文史博览 > 历史人物

太傅疏广与少傅疏受

来源:枣庄政协阅读:7次时间:2014-10-16
太傅疏广与少傅疏受
李其鏖
 
    枣庄东南二十公里处的峨山镇萝藤村,古时名叫“二疏城”,村头有座土台子,俗称“散金台”,说是西汉时疏广、疏受叔侄俩辞官归里散金的地方。至今人们仍在津津乐道“二疏”功遂身退,散金乡里的故事。
    关于“二疏”的生平《汉书·列传》中有记载:他们是叔侄俩。叔父疏广,字仲翁;侄子疏受,字公子。 “二疏” 生活在西汉中期,“东海兰陵人也”,萝藤是他们的乡梓故里。此地在西汉时属于东海郡兰陵县。疏广自幼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他主治《春秋》,见解独到,阐义精辟,一时名声大噪,成为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求学之人接踵而至,几年后桃李遍及东海郡。又由于他待人宽厚,谦恭有礼,教育子弟循循善诱,博得了人们广泛的尊敬。汉宣帝闻知疏广大名,便颁下诏书征辟他赴京就职。
    疏广来到长安,就任博士太中大夫之职。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汉宣帝在大将军霍光死后亲理朝政,鉴于霍氏家族专权的教训,他在将许皇后所生儿子刘  拉为皇太子后,选大臣丙吉为太子太傅,选疏广为太子少傅。几个月后,丙吉迁御史大夫,疏广徙为太子太傅,专门教授太子读《春秋》。不久,疏广的侄子疏受也以“贤良”的身份被举荐为太子家令。据《汉书·列传》记载,“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辟,”精通《论语》、《孝经》等。有一次,宣帝幸临太子宫,疏受上前迎接,言谈举止,彬彬有礼。“及置酒宴,奉觞上寿,辞礼闲雅,上甚欢悦”没过几天,宣帝降旨,拜疏手为太子少傅。太子的外祖父、平恩侯许广汉闻讯,便向宣帝提出要求,他借口皇太子年少,请求任命一个监护人,而这个人选则由自己的胞弟、中郎将许舜担任最为合适。宣帝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向太傅疏广请教。疏广回答:“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于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许氏。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属已备,今复使舜护太子家,视陋,非所以广太子德于天下也”。宣帝听了,觉得言之有理,他又将疏广的这番话告诉了丞相魏相,魏相脱冠谢曰:“此非臣等所能及”。自此以后,宣帝对疏广愈加器重,屡次颁行赏赐。太子每次入朝觐见宣帝,疏广总是走在前面引导,疏受跟在后面陪护,有礼有节,仪态端雅。文武百官看在眼中,心中暗暗钦佩。他们都认为叔侄俩并为太子老师,配合默契,自古以来,还没有过,这是当今朝廷值得自豪的事情啊!
    疏广、疏受每日除了给太子讲授《论语》、《孝经》外,还谆谆教导他将来做了国君后要以民为贵,省徭薄赋,缓刑宽政。太子刘  长至十二岁时,学业已大有长进。这时叔侄俩离开家乡—晃已是六七年了,不由地思乡心切。有一天,疏广私下疏受说:“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疏受听了,连连点头称是。于是,叔侄俩便在当天向朝廷上书告病,移居宫外。三个月后,病假期满,宣帝召他们复职。疏广等再次上疏,称年迈多病,无法再履行职守,恳切要求告老还乡。“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易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
    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个云淡风清的早晨,长安东都门外冠盖如云,车骑相望,满朝文武百官、亲朋故旧以及同乡学子数千人在人道两侧恭候,并且摆下酒席果品,为疏广、疏受饯行。在鼓乐声和导骑仪仗的簇拥下,叔侄俩乘坐安车驷马徐徐而行。“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
    叔侄俩回到故乡后,父老乡亲纷纷登门嘘寒问暖,久别重逢,格外亲热。叔侄俩登上故居旁边的土台子,将皇上、皇太子赏赐的黄金大部分散发给了贫苦乡邻,并每日在家中设宴,“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这样过了年余,疏广的子孙不住气了,暗地托和疏广最亲近的同族老人前去说情。此人趁再宴之时,向疏广劝说:“你的子孙如今已到成家立业的年龄,你应该节省点,为子孙们购置点田地房产才是,千万别坐吃山空呀”。疏广听了,沉思良久,意味深长地说:“我岂真老悖,不念及子孙?但我家已有薄产,子孙们只要勤力耕作,已足自存,若添置产业,不但无益,反恐有害。子孙不贤,反致骄奢淫逸,自召危亡。自古以来,蕴利生孽,何苦留此余金,贻祸子孙?况此金为皇上所赐,无非是惠养老臣,为何无端悭吝呢?”老者听了:甚觉有理。后来,叔侄俩皆以寿终。宗族乡邻对疏广、疏受叔侄和散金之德感念不忘,为了寄托怀念之情,便将他们散金的土台子进行了加固,保护起来,名之为“散金台”,后世又称之为“二疏城”,明代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按察司副使赵鹤龄在散金台上创建“二疏祠”,广植树木,立有碑碣。嘉靖十年(1531年)兵备佥事李士允又命峄县令李孔曦重修“二疏祠”,并在祠堂内塑了二疏像,刻碑记述其事。
    而今,“散金台”故址犹存。二疏墓在“散金台”西不远处的小山上,文革时期已毁坏,唯有山风溪月犹是故物。
    在封建社会, 二疏被作为“功遂身退”的典型加以宣扬,尤其是叔侄俩散金闾里,不为子孙增置产业的品行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历代有不少封建官吏和诗人曾写下许多诗文对二疏人加赞誉。如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咏二疏》中写道: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商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返旧居,长捐储君傅。
    钱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闾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故意乐余年,逞恤身后虑。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晋代诗人张协《咏史》:
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
蔼蔼东都门,群公祝二疏。
朱轩耀金城,供帐临长衢。
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
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
行人为陨涕,贤载此丈夫。
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
顾谓四座宾,多财为累愚。
清风激万代,名与天壤俱。
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拟古诗》中,有二句诗感赞二疏:
    达人遗无地,东门有二疏。
元代诗人刘因《咏二疏》:
    委质义有归,乞骸老当去。
    岂无恋阙心,难忘首丘趣。
    在礼此常典,末世成高举。
汉廷多公卿,图画两疏傅。
至今秦中吟,感慨东门路。
目觐霍将军,功高蒙恩顾。
一朝堕危机,千载损英誉。
仲翁幸及年,安肯婴世务。
圣主赐臣命,奉养行厥素。
造物佚我志,余龄今自悟。
田园付子孙,身后复无虑。
神交冥漠中,乐境尚森著。
元代诗人王  在游览峄北仙坛山时,登高远眺二疏故里,不
禁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仙坛山吊古》诗,其中有几句是:
    望酹二疏宅,先览道何崇。
    黄金不少留,勇退真英雄。
元代提刑使陈佑在游览“散金台”后,作《散金台》诗一首:
    冠盖好云出帝乡,散金闾里有余光。
    二疏萧傅俱尘土,千古遗风谁短长。
明代监察御史张鹏游二疏城有感,亦作《二疏城》诗一首:
闲情暂适二疏城,把酒临风归思生。
一代帝朝随水去,逸人壁垒傍山横。
荒坟宿莽寒烟起,斜日平沙落雁鸣。
叹我经年持使节,风尘奔走竟虚名。
──疏姓本出自疏氏。疏广的曾孙孟达为避王莽之难,遂改姓束。西晋有束皙,明代有束清,均为疏广的后代。而今鲁南,几无传人;疏广、疏受犹为遗闻……

版权所有 政协枣庄市委员会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826908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区 鲁ICP备17036507号

鲁公网安备 3704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