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政协欢迎您!

提案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提案工作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推进枣庄创新发展的建议

来源:枣庄政协阅读:45次时间:2015-06-08

陈美凝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当前,世界经济不断出现变数,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我市作为“资源依赖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更为复杂,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日益加大,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尤为迫切,意义更加重大。虽然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与全市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还很不适应;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政策文件有待统一;财政投入增长较慢,投入的方式较为单一、资金有待整合、结构有待优化;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领域过于集中、孵化能力严重不足,体制机制不活、成果转化乏力;在高端人才队伍方面,两高人才总量不足、结构矛盾较为突出,素质提升缓慢、人才流失严重;在产业发展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产业规模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高端产业增幅放缓、产业联动效应较差;在区(市)创新能力方面,科技资源相对集中,创新基础差异较大等等。

调查表明,现在枣庄正处于人均GDP从5000美元向1万美元攀升的重要阶段。根据“现代竞争战略之父”波特的理论,经济发展一般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主要驱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枣庄市情特点看,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正逐步衰减,科技进步与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学习模仿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枣庄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密度全省最高,人均资源全省最少,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全省最重,正面临着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比如,全市建设用地占土地面积比重接近20%,远高于日本的8.5%、德国的13%、荷兰的12.8%,新增建设用地空间有限。人口“红利窗口”正在缩小,2014年全市1 8岁以下、1 8至3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比2000年分别下降14、3 、12、1 个百分点,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继续上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枣庄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殊的市情,决定了必须改变靠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赚取微薄利润的传统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道路,以创新驱动破解发展动力约束,促进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增长动力。努力实现枣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

为此,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创新建设

加强政策引导,结合枣庄实际,尽快出台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以及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转型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二、强化刚性投入,完善融资机制

一是加大投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加强对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财政投入,确保市级应用研发资金支出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2%以上。大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整合科技发展资源,改进使用方式,提高使用效率,将财政科技经费重点用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关键性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方面,发挥好财政资金在科技创新中“四两拨千斤”的重要引导作用。二是完善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机制,设立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拓宽融资渠道。对那些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融资额度大、带动作用明显的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政府给予贷款贴息、奖励资金和税收优惠;对担保机构在支持企业融资中的损失给予一定补偿。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和“四板”上市融资。

三、突出企业主体,增强创新能力

一是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二是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导向作用。财税等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如技术开发费用抵扣税收、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和减免进口增值税等。三是加快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步伐。依托我市科技优势突出的产业和骨干企业,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探索建立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一条龙的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

四、健全创新机制,推进产业升级

一是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企校对接、部门配合和全社会支持的科技创新协调运转机制。在政府宏观政策主导和参与下,组成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参与我市煤炭、化工、建材、医药、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创造条件共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完善产学研结合创新的长效机制。

五、建设公共平台,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学习借鉴先进地市经验,积极整合现有的科技服务资源,尽快建设一所全市性的科技综合服务机构,比如市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提供科研展示、交流、培训、咨询、商务办公、中试生产、企业孵化等多功能一站式服务,实现全市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二是改变当前各部门、行业科技资源的条块分割、封闭运行、重复浪费现状,加快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科技文献、数据信息、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等有效共享利用。三是加强枣庄专利服务与成果转化的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效率,改进服务质量,为企业专利申请和专利成果和转化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提高专利申请的便利性和专利成果的转化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打造引才“洼地”,用好用活人才

一是建立人才集聚机制。确立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上下功夫,形成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和经营者,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奖励,建立并完善包括人才激励制度在内的利益驱动机制,积极推行技术入股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允许在产权结构中保持一定比例的创业股、管理股和技术股,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培训。大力发展各类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各类、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四是实施高端人才引领战略。对重点创新创业骨干行业、企业,如煤、电、化、机械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和互联网信息等领域要大力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引导企业向以高端人才为引领的跨越式发展目标迈进。

七、依托现代科技,提升农业产业

一是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设立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借助城乡统筹发展机遇,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社、农机普及、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等工作,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新农业企业和农业科技项目,在现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促进规模化经营,打造全国性品牌,带动农民致富。三是依托农业科技项目,做强优势农产品。加强农产品项目精深开发研究,延伸产业链,强化科技项目支撑,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综合效益。

八、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创新环境

一是加强领导。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领导,定期听取汇报,解决实际困难,加强督查考核,确保科技创新工作落实到位。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绩效评价机制,把创新指标列为区(市)、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科技创新工作考核,既看总量,也看质量,既注重考核,也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以此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抓创新驱动的责任。二是营造环境。广泛开展群众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科普活动,加大科技知识在全社会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更加积极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宣传活动,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大力提倡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

 

 

 

版权所有 政协枣庄市委员会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826908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区 鲁ICP备17036507号

鲁公网安备 3704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