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政协欢迎您!

提案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提案工作

关于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建议

来源:枣庄政协阅读:45次时间:2014-12-12

关于“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建议 

民盟枣庄市委
  

  200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 “关于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吹响了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六年时间过去了,全省各地市教育部门在省政府的统一指挥下,走上了教育的正航道,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效果。正像有些中学校长说的“升学率比拼带来的无形压力明显减轻了,孩子们的笑声多了,越来越健康活泼,过去那种书呆子面孔越来越少,老师也从‘上课、考试、讲评’的重复煎熬中解脱出来”。2012年,根据第三方调查机构——山东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调查,山东人民群众近几年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满意率从87%上升到了95%;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节假日放假、假期补课等方面按政策执行比例均达到70%以上;学生身体发育、机能状况、健康指标趋向好转;教师队伍精神面貌改善,职业幸福感增强。但是,在总体向好的背景下,对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再与发达地区(如上海)相比,基础教育又出现了许多不和谐音符,各种辅导班如雨后春笋,现在又重新把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最重要指标……应试教育已经卷土重来。枣庄市也出现了类似问题。
    一、对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枣庄市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仍是穿新鞋、走老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还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受配套改革滞后和经费、师资不足等制约,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被动,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现象仍广泛存在。同时,学生的心理状态、身体状态、精神状态、生命状态不健康。没有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不是生机勃勃的状态。
    2.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起绝对引领作用,素质教育仍在一定程度中停留在口号阶段。分数仍是衡量学校和学生的标准。升学率事实上仍是当前社会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学校不得不追求学生高考上线人数和中考成绩。所谓的素质是围绕着中考高考进行的。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现象。
    3.教育教学评价有待科学规范。受传统文化和市场竞争的影响,教育成了追逐功名的工具,社会、政府和学校仍习惯于将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客观上造成了教育价值观的误导,对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不被社会认可。由于课程改革实行的综合素质评价缺乏量化标准,操作困难,客观上又为课程改革的推行设置了障碍。教育成了工业,而不是农业。旧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占主导作用,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过分注重分数、注重等级、注重量化,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对学生发展过程评价的方式不够重视,没有根据评价的目的、性质、对象不同,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格局还未形成。
    4.班额大,学生基础、能力差别大。分层教学,不好操作。扬长教育不易开展,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学生自主选课,流于形式。
    5.在教师教育方面。教师基本功训练这个优良传统被忽视,一味求新,而又未得其韵。在学校管理中,虽然知道必须有高素质教师的道理,但工作缺乏目的性、系统性,形式上考虑得多,时效性考虑得少,教师培训缺乏规划,零散分散,缺少好办法。培训的形式单一,仅是理论上、跟风式、任务型的培训。
    在教师专业成长上,我们习惯于围绕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教育思想、教育境界、职业精神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只注重于实用、管用、有用,只热衷于熟练、演练、操练;只考虑教案、教法和教态。最后培养的都是熟练工和教书匠。
    6.教师的因素。受社会“金钱至上”思想的影响,加上部分教师师德水平下降,通过变相办班授课,获取收入。在工作中,教师受到的干扰太多,甚至没有时间备课,无身心自由、学术自由,很难真正专心去搞教学和科研。教师的天地太小,仅局限于学校,视野太窄,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7.教育管理部门赋予学校的自主权限太少,行政化明显,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导致择校、选校现象难以制止。
    二、建议
    1.政府首先要切实重视教育的发展,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基础上,认识并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办教育。这是解决系列教育问题的前提和保障。
    2.要有对学校战略发展的整体构想。重视各学校中长期规划,对学校管理的模式、学校发展的环境,以及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战略分析,准确定位,形成特色,以特色赢得发展和声誉。虽然近些年,也搞了一些“一校一品”项目,在这方面,我市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在教育价值取向上,树立正确的导向。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让学校摆脱升学率的压力,让学生脱离一考定终身的窘境,学校才能正常办学,学生才能全面发展。
    4.在教育质量评价上,要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而多样的综合评价,建立合理的、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评价体系。一定不能“说的”和“做的”两张皮、两条腿两个方向走路。建立和完善全面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是重点,也是难点。不仅因为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表现是多样化的,更因为学校教育的效果、学生表现的优劣,是在若干年后、在更高一级的学校或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显现。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是发展的、动态的,既是综合的、面对全体的,也是个性化的、一对一的。
    5.在学生培养模式上,要从标准化、同质化教育,转向注重需求导向的个性化培养。长期实行的高度统一和标准化培养模式,形成了同质化的教育,培养了同质化的学生。很显然,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有个性、有特点的学生,也不利于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和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我们既要做到以需定学,也要做到以学定教,真正形成多样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这个前提是必须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扩大教师队伍,实行小班制。
    6.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在教师专业培养与发展上,要从强调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转向注重专业素养和教育境界。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业素养,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人格修养,不仅是个人专业成长的关键,更是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关键。
    7.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要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转向更加强调思想和专业引领。在教育管理方式上,我们长期以来都是在政府行政管理为主的体制下运行,学校很难有办学自主权。如何从行政领导转为思想领导、从行政命令改为专业引领,从具体指导变为宏观调控,从领导变为服务。这既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期盼,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

版权所有 政协枣庄市委员会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826908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区 鲁ICP备17036507号

鲁公网安备 3704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