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政协常委、民盟枣庄市委会秘书长孔玉反映: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市境内有着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抗战文化,理应抓住这一时机,整合好、宣传好、利用好我市的抗战文化。但是我市抗战文化整合利用仍然存在一些“碎片化”现象:
一是全市的抗战文化比较分散,缺乏品牌塑造。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及抗战遗址公园在台儿庄区,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沙沟受降馆及运河支队纪念馆在薛城区,鲁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纪念馆及八路军115师纪念园在山亭区,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在滕州。地域上的分散造成了研究、管理、宣传和利用等方面的分散,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独特标识性的抗战文化品牌,在全国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市场上竞争力较弱。
二是抗战文化宣传力度不足,缺乏影响力。据统计,继1954年作家刘知侠创作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之后,先后有1986年的电影《血战台儿庄》、2010年的大型舞剧《铁道游队》、2018年的柳琴戏《芳林嫂》、2020年的新型杂技剧《铁道英雄》、2021年的电影《铁道英雄》等优秀作品呈现,但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宣传力度不足,主要依赖传统媒体和景区宣传,很多动人的抗战故事讲的不够生动,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不强,制作的抗战文化宣传视频传播范围较窄,点击量不高。
三是抗战文化与工业文化的结合没有做好。因为现有政策多聚焦单一领域(如文物保护法、工业遗产保护条例),跨领域政策缺位,缺乏针对两者融合的专项政策,导致项目审批、资金申请等环节存在制度障碍,大部分文化项目只是简单堆砌两种元素(如在工业园内增设抗战雕塑),缺乏叙事逻辑,导致文化内涵割裂。
建议:
一、打造抗战文化旅游线路。招引外地成熟的红色文化培训机构运作我市抗战文化培训市场。坚持全市一盘棋,以我市抗战遗址、纪念馆等为依托,精心规划设计抗战文化旅游线路,将我市各区(市)的景区串联起来,外延曲阜、临沂、徐州,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抗战文化体验。
二、设计抗战文化精品课程。组织专业的历史研究团队,系统梳理我市抗战时期的各类史料,依据抗战期间的大小事件、人物,精心备好反映枣庄特色的红色文化精品课程,讲好枣庄的抗战故事,壮“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城”声名。
三、创新抗战文化宣传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制作并发布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抗战文化内容。鼓励文艺工作者以我市抗战历史为题材,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作品等,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抗战精神,感染和教育广大群众。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举办大型的纪念活动、主题展览、文艺演出等,吸引公众参与,增强抗战文化的影响力。
四、提升旅游服务、红色培训、研学游的品质。加强抗战文化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培养专业的导游和讲解人员,为游客提供生动、准确的讲解服务,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抗战历史。结合我市抗战文化元素,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如纪念品、工艺品、文化衫、文具等,既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也能起到宣传抗战文化的作用。
版权所有 政协枣庄市委员会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826908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区 鲁ICP备17036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