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政协欢迎您!

社情民意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社情民意

关于加强环城绿道管理与提升的建议

来源:枣庄政协阅读:45次时间:2020-06-09

 

市政协委员雷冬反映:环城森林绿道是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期间,结合中心城区环城森林公园建设实施的重点工程项目,已成为枣庄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环城绿道全长近200公里,周边有国家森林公园3处、国家湿地公园2处和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10处,沿线建成休闲驿站10余处。

现结合外地市经验做法,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提升绿道网络。目前的环城绿道多数路段还是线性的,与周边资源联通不够,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建议进一步提升融通质量,最大限度接通游径路面。一是建设支线绿道。依托县道、乡道和村村通道路,改造提升,延伸贯通,打造支线绿道,将骨干绿道与沿线景区景点、名胜古迹、农家乐、采摘园、国省道等资源要素相连通,增强绿道的延伸性,扩大覆盖面。二是建设串联绿道。对于重要景区景点,建设点间串联绿道,提升通达便捷性。在风景区之间构筑快捷通道,为游客提供多种路径选择。三是建设上山步道。在一些关键节点,开辟简易登山步行道,作为防火通道,为防火提供便利,还可成为游览通道,便于游客登顶观光。

二、增加绿道生态绿量。从目前看,绿道绿量略显不足,特色也不明显,可持续增绿,提升景观效果。一是密植行道树。对绿道两侧行道树进行补植,分段种植乡土树种,体现地域特色,增加绿化带宽度,形成风景林带。二是封山育林。强化封山育林措施,划定封育范围,设立封山界桩和防护网。对滕州市葫芦套、市中区永安镇和高新区杨峪风景区东西两侧等绿道沿线生态脆弱山体实施重点封育。三是增加景观层次。对绿道沿线山体森林植被进行抚育,采用针阔混交、彩叶混交等模式,提高森林景观层次感。四是发展经济林和苗圃基地。引导集中连片开发,分区域差异化发展,形成特色景观并提升经济效益,实现以绿养绿、以绿富民。

三、进一步加强绿道管护。一是出台绿道管理养护办法,明确绿道管护范围、管护标准、管护主体、权利义务、资金使用、责任追究等,发挥护林防火队员作用,合力管护绿道沿线配套设施和森林资源等。二是严禁违规建设和占道行为。禁止在绿道沿线乱搭乱建、私挖乱采等行为,禁止占道晒粮、占道经营等可能影响通行安全的行为,禁止大型载重货车驶入绿道,把违法违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抓好森林防火。加快护林房、防火隔离带、以水灭火系统等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加强人员巡护,推行网格化管理和立体化监控。设立防火检查站,严禁林区烧烤和野外违规用火,保护好来之不易的林业生态建设成果。

四、注重驿站的管理使用。一些驿站管理不善,停车没人管,厕所不能用,环境脏乱差。一方面重点推动驿站的业态配套和服务管理,提供停车、餐饮、娱乐等基础服务,完善旅游标识、景观小品、文化符号设计等内容,打造旅游驿站新品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驿站周边的自然人文资源,切实提升游憩带文化旅游元素,强化沿线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拓展周边景点,开发精品采摘园、星级农家乐等乡村旅游资源,科学布局各类旅游要素。

五、培育绿道品牌。打造独具枣庄特色的绿道文化和绿道品牌,力争成为枣庄的一张城市名片。一是写好林的文章。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结合。观赏效果上,向彩化、香化、美化等方向发展,形成“绿树成荫、森林成片、红绿相衬,季季有花”的秀美景象。二是注入文化要素。充分挖掘枣庄特色文化内涵,以驿站、民俗村、景区景点为载体,全面展示城邦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先贤文化、民俗文化等,彰显枣庄上下五千年的渊远历史。三是做好活动策划。策划组织全国性的摄影大赛、创意大赛、会展旅游、体育赛事、民俗庆典、文化科普等主题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来枣享受绿道文化,塑造具有特色的“慢游枣庄”绿道品牌。

六、构建高效的运作管理机制。一是推进市场化运作。对绿道和驿站,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推进专业化、市场化的运营和管护。探索多元投融资途径,鼓励企业、单位和个人,以无偿捐助、企业认建、出资命名、工程捆绑等方式参与绿道建设、运营和管理。实行经营项目准入,划定绿道生态属性和环境容量底线,适度开展售卖、租赁、餐饮等。二是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对绿道开发和沿线资源保护,在立项、土地使用、规费减免、配套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市、区(市)、镇(街)三级配套,专款专用,动态管理。三是营造宣传舆论氛围。接地气、易推广地布设防火警示标语和封山护林标语,丰富科普宣传栏、生态文化宣传栏等内容,提高市民保护绿道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主题网页、官方微博、印发绿道地图指南、组织绿道观光旅游推介活动等形式,及时发布绿道网络规划、建设、管理、使用、游览的相关资讯,不断扩大绿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版权所有 政协枣庄市委员会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826908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区 鲁ICP备17036507号

鲁公网安备 37040002000001号